close

好書試讀~ 罵孩子要有技巧罵孩子要有技巧作者:碧愛緹絲.帕特(Beatrix Palt)譯者:洪絹叢書系列: 奧林【親子‧生活‧教養】ISBN:957-0391-58-8127 頁/ 平裝 / 21 cm × 14.8 cm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05 日定價:180 元 /優惠價: 162 元第一章第一章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分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了解教養的目的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地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爭論、摩擦及數不清的爭吵,是絕對少不了的。責罵,理由要充分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父母可以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責罵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希望藉責罵達到什麼目的。把責罵當作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設好界限孩子從小就要罵,之後他們自然就能接受責罵是父母教養的一種方式。責罵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們不踰越某個界限,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麻煩。重點是,界限一定要先劃好。孩子年齡愈大愈能夠理解,也愈須要知道安全範圍在哪裡,並要能自我約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其實都聽得懂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怎麼讓責罵有成效?要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同時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要不斷地跟孩子解釋說明,父母設定這些規範的原因何在。效果呈現的指標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要罵,要趁早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地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不是什麼都可以嗎?」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斯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別被天使面孔給騙了如果父母一開始沒有以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責罵孩子,如果父母被嬰兒及小孩子的天使臉孔給迷惑,而聽任他們做喜歡的事情,在往後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就會發現自己是自討苦吃。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孩子們純真的面孔,就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一笑置之,沒有把握機會,以認真的態度去責罵或制止他們,最後父母會為自己的不嚴格感到後悔。因為孩子年紀愈大,對於挨罵愈是不痛不癢。為什麼馬汀對責罵沒有反應?馬汀現在四歲。小時候,媽媽對於不准馬汀做的事情,總是帶著微笑,溫柔地「責罵」。馬汀後來對於母親的責罵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全因為母親的處理方式出了問題。現在,馬汀的媽媽可頭大了,因為責罵對馬汀來說不痛不癢。(其實,馬汀從小就不認為那是在責罵!)馬汀的媽媽需要很大聲、很兇地罵,才能達到所要的效果。如果她一開始就懂得用對方法,不以開玩笑的方式責罵,現在就不用這麼累了。一開始就要讓孩子們清楚知道,那個不准踰越的界限在哪裡,而這個界限則是藉由責罵來設下的。? 責罵,是為了將來不會演變成怒吼。要把握責罵的時機,不要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才破口大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的教育,責罵亦占要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果驗收廉赫的父母在他不聽話的時候,都會嚴正地說:「不可以!」以往,他們總覺得,跟其他父母比起來,自己對廉赫的管教太過嚴格。如今,他們則對此感到慶幸,因為現在,他們幾乎都不用再怎麼罵廉赫,只要一個眼神,或堅決地說「不行!」,廉赫就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廉赫的經驗告訴他,只要他每做錯一次,父母就會又罵一次。所以,廉赫與父母間採用溝通的方式。他現在是個聰明的少年,對於父母的決定,他會追根究底問清楚父母要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跟父母吵架。別懷疑,成功的父母都罵孩子你是不是認為會罵孩子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呢?特別是習慣把教養重責一肩扛的母親們必定常為這個想法所苦。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付出較多心力的一方,發牢騷的機會自然也會跟著多。因此,做父母的常會有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得他們的責罵限制住孩子;或者認為,孩子因為受到責罵會有不愉快的童年。有些父母甚至擔心,孩子會對他們的愛產生懷疑,只因為他們會責罵孩子。甚至還有父母覺得自己的教育不成功,認為孩子一直沒有抓到做事的要領,全都是因為自己不斷激怒孩子!? 輕鬆點!責罵本來就是成功教養孩子的要領之一。只要自己知道罵得有理,就是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往正確的方向更邁進一步。責罵當然是教育方式的一種許多父母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責罵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必須接受親子間除了相互依偎,享受溫情及共渡歡樂時光之外,也會有摩擦及衝突產生。但做父母的,常常無法接受不愉快的那部分。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結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得用罵的才能制止錯誤的行為出現。難道,這就叫失敗的教育嗎? 當然不是,哪個為人父母的不是想為子女好?這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要不是因為我們是你的父母,別人才懶得理你。誰會願意花時間跟你解釋什麼是危險?誰會時刻提醒你要避免危險?誰會耐心教導你餐桌禮儀跟社會規範?這些全都是父母的天職。為了不讓孩子無所適從,父母必須接受善用責罵這個方法來做好為人父母這份艱難、甜蜜,卻又很值得的工作。挑戰媽媽的極限黎歐妮絲現在一歲。她最愛運用自己這雙萬能的雙手把盆栽裡的土翻出來,然後分一些給窗台,一些給地板,一些自己吃掉!黎歐妮絲的媽媽簡直快要抓狂。然後整個橋段大概會是這樣:媽媽拜託黎歐妮絲把泥土吐掉,然後跟她解釋,泥土有毒,不能用手去抓。黎歐妮絲好不容易吐出來之後,媽媽又得清理被弄髒的地板。黎歐妮絲稍作休息之後,等媽媽一轉身,她又馬上抓了一把土往嘴巴塞。同樣的戲碼一共上演了三個回合,終於,媽媽忍不住大聲罵人了。結果就是,媽媽大聲罵,黎歐妮絲放聲大哭。? 責罵完全是出自善意。做父母的,要能將責罵轉化成具有正面效果、且有意義的爭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小的欣慰將來,當孩子開始受外在社會的眼光檢視時,就是你驗收責罵的成果的時候了。那些時常挨父母罵的孩子,在別人眼中,卻會是受歡迎、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害對黎歐妮絲的媽媽來說,必須不斷重複經歷同一件事,當然不好受。她想,如果黎歐妮絲能照著她的話去做,那該有多好!可惜事與願違。更糟糕的是,她還得用責罵的方式來教孩子,這讓黎歐妮絲的媽媽對自己的管教能力產生懷疑。其實,責罵在教育的過程中,實屬平常。黎歐妮絲只是要試探媽媽所說的「不可以!」是認真的,還是說說罷了。一直要到真的把媽媽惹毛了,媽媽開罵了,她才能確定該安分點的時候到了。所以不想讓自己感到內疚的第一步,就是認清孩子這種試探的心理。再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要能釐清你責罵的意義與道理在哪裡。好比說,媽媽會責罵黎歐妮絲,是不想她因為吃泥土而生病。除了健康上的考量之外,黎歐妮絲必須學會兩件事:第一、植物要有土壤才能生長,所以得把泥土還給盆栽。第二、媽媽沒有必要做額外的清潔工作,所以,別弄髒地板!孩子其實早料到會挨罵孩子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喜。當然,挨罵很少會被列為驚喜的一種,因為它有跡可循。如果父母對某一件事情再三提醒,耳提面命,聰明點的孩子就知道最好照著做,否則很快就會換來一陣嘮叨。偏偏即使孩子知道會被罵,還是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因為他們想知道,究竟父母所要求的是不是一定得貫徹執行。說穿了,就是要測試父母是不是真的那麼堅持。「我知道你會生氣呀,可是我還是要試看看!」安妮卡今年三歲,是個不斷挑戰父母耐性的小女生。她每天都要搞出一些不同的小狀況,就是要看爸爸媽媽會不會罵她。例如說,不停地玩弄碗盤,一直到碗盤掉到地上為止;不斷地推撞弟弟,直到弟弟放聲大哭;在別人還沒有吃完飯前,就從位子上站起來;洗完澡之後,就把濕毛巾丟在地上……等等。其實,安妮卡非常清楚,做這些事,媽媽一定會大發雷霆。安妮卡正處於喜歡測試的階段,她就是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就是要父母對她舉起黃牌(註)(提出警告),或者直接舉紅牌(提出禁止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寧可忍受父母的責罵,也要弄清楚父母的界線在哪裡,否則絕不善罷甘休。(註:在足球賽中,若球員輕微犯規,裁判可發給犯規球員黃牌,以示警告。若嚴重犯規,或接獲兩次黃牌,則裁判會發給犯規球員紅牌,表示停權。)? 孩子就是想要、也需要不斷測試父母究竟到怎樣的程度才會採取行動。正因此,父母更要堅守自己教養的原則,不可以的,不管怎樣,就是不可以!注意遊戲規則孩子通常都知道什麼時候會挨罵。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的是父母的種種要求,以及禁忌究竟有多重要?孩子真的不太清楚這點,尤其是父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給孩子不同的標準。比方說,在蓮娜小時候,父母不准她單獨在公園的沙坑玩。到了四歲,她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裡到處跑來跑去。卡爾在一歲的時候,吃飯不准拿刀,一歲以後,父母卻給他整組餐具吃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也會不斷挑戰新事物,試試看父母的新界限到底在哪裡,直到他們的挑戰被父母禁止為止。父母總覺得想要不罵孩子,就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真的很難。有時候,父母必須體認到,孩子的發展腳步可能比父母想像中的還要快。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開始要求自由及自主權。一開始他們會高估自己的極限,這是很正常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的,關於這點,做父母的不必太緊張,只要訂好遊戲規則就好了。對於不適宜的行為舉止,父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改善。第一步,稍作提醒;第二步,加以警告;最後,再不聽就得開罵了。這是一種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的處理方式,他們也會認為很公平。別做讓孩子無法掌握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朝令夕改,那可是比挨罵還糟的。譬如,父母對同樣的錯誤行為,卻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處理。如果父母的反應讓人信不過,或者料想不到,都會把孩子搞糊塗。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只好不斷測試父母的反應,才能摸索出怎麼做鐵定會被罵、怎麼做則可以安全過關。孩子要能預期得到結果,才知道要怎麼讓步、怎麼改善情況。給孩子主導權,掌握改變情況的可能性,選擇他們要走的方向,讓他們不再只是親子關係中的被動角色,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教養目的。? 所謂信賴,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擁有事情的主導權。孩子可以擺明了找父母麻煩,也可以選擇避免與父母產生爭執。你要給他們這種權力。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造反。得到愈多尊重的孩子,反而愈會善用他們自己的權力。故意作對兩歲大的馬帝亞斯雖然很清楚他不可以在客廳裡騎車,卻還是一意孤行,玩得不亦樂乎。媽媽當然可以選擇大聲斥責,但馬帝亞斯也可能倔強的反抗。這回,媽媽選擇用遊戲規則中第一步:提醒。結果,馬帝亞斯暫停了一會兒,然後對著媽媽大叫,接著又繼續騎車。媽媽接招之後,再出第二招。她舉出黃牌,警告馬帝亞斯。現在,主導權落到馬帝亞斯身上了。他可以選擇放棄在客廳裡騎車,跟媽媽就能相安無事,也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但那勢必惹毛媽媽。年紀愈大的孩子,愈會跟媽媽作對,惹媽媽生氣,因為他們想透過這種測試來了解自己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存心找父母麻煩。不過,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看看到底要用哪種策略或者哪些方式才能逃過一劫,避免被罵。(例如:他們會發現,有時候他們天真無邪的純真面孔,就是必勝絕技。)孩子也該學著怎麼爭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著如何忍耐或克服與他人在利益上的衝突,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而責罵就是途徑之ㄧ。責罵不只是單方面情緒的抒發而已,而是負責教養的人與孩子間的爭論。會有爭論出現,就是雙方分別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試圖尋求對方的理解。就這種角度來看,責罵絕不是想找人出氣,或單純只是希望孩子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舉止而已。所以,透過父母的責罵,孩子應該要學到,如何在衝突產生時,做出合宜的反應。在與其他人持不同意見時,要能保持客觀,並且不去傷害對方。要學著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努力讓別人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舉止沒有錯。當認為父母的說法或作法不合理時,孩子要學著找出最恰當的用字遣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對地,在與父母爭論的同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確有不當的行為舉止,也要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當自己的立場無法獲得認同時,要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克服失望的情緒。學著妥協,學著體諒,接受失敗,懂得道歉。「爭吵」其實是門大學問。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爭論時,其實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的。這些都是為將來能理性公平地與人爭論及解決可能面對的衝突做準備。所以,父母在責罵的同時,實在要能做孩子的學習典範。? 父母在斥責前,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期:先作提醒,接著給予警告,最後才能開罵。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慢慢改善自己的行為。結論對於父母的責罵,孩子很少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大部分的責罵其實是孩子自找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有先行警告,他們心裡也有數。如果真的搞到父母開罵,孩子就得甘願接受自討苦吃的後果。? 若孩子能及早學習如何與人爭論,就能為將來可能面對的更複雜的爭論情況打好基礎。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不要霹靂啪啦地胡亂開罵。若是真想認真嚴肅的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記得要先多次提醒孩子,他們的行為不被允許。先警告;如果不行,必要時,再責罵。☆照著遊戲規則做。不能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又那樣。要給孩子可遵循的規則,父母必須是值得信賴的爭論對象,孩子才能做好準備。☆罵要罵得有建設性。父母要跟孩子說明自己生氣的原因,也要提供孩子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若是孩子願意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彌補,父母也要適時讓步。 第二章第二章 怎麼罵才會有效果?雖然有時孩子不聽話很令人生氣,但請盡量保持冷靜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通常都沒那麼嚴重,父母只是想要孩子改掉那些不當的行為,做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時候,父母都還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除非情況沒有改善,父母才會提高聲調,嚴肅地命令孩子。可見父母要責罵孩子最好還是從錯誤還不算太嚴重的時候就開始,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並不是永遠都能心平氣和地處理。父母氣到情緒失控時,通常那都是情況已經很難處理了。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才是重點情緒失控的時候,很少有人還能保持理性,我想為人父母都很能體會這種心情。雖然人在氣頭上無法保持理性是人之常情,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提醒父母們注意,父母情緒的失控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尤其脾氣來的時候,什麼「要有充分的理由才可以發脾氣」的原則早就被怒氣掩蓋,最後都是以父母的大發雷霆、傷人言詞及孩子的眼淚收場,完全沒有達到帶領孩子學習判斷能力的目的,一點建設性也談不上。面對這種情況,不僅做父母的很挫敗,孩子也會因為覺得父母很不公平而悲憤難平。?責罵時,用沉著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最能讓孩子信服。這樣的態度不僅讓孩子能信任父母,在面對爭論的情境及需要表達意見時,孩子也比較不會害怕、退縮。孩子了解的,遠比父母想像中的多所以,罵人的時候,重點不在「說什麼」,而是「怎麼說」。孩子都很清楚,當父母說話的音調愈來愈高,聲音愈來愈大的時候,就是父母要開罵了。不過,具建設性的責罵跟情緒失控時的漫罵,可是有天壤之別的。責罵是以改善情況為主要目的。而情緒失控呢?只表示你完全被負面的情緒牽著鼻子走。這點你的孩子也很清楚。那麼,父母要如何避免自己情緒的爆炸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及時在負面情緒逐漸上升的時候,拉開情緒的降落傘,讓情緒平靜下來。而要徹底避免自己情緒失控的不二法門,就是適時把不滿的情緒宣洩出來,不要積壓到最後才爆發。因為你還可以「責罵」的時候,表示你還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言詞,一旦情緒失控的時候,你的理智早就變成一隻脫韁的野馬,想管都管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時責罵堆積的不滿及憤怒都會導致非理性的情緒爆發,這往往只會讓孩子感到不公平。所以,如果對孩子的表現覺得不滿意,最好馬上講出來。這樣做的優點在於,孩子能在當下就了解被罵的原因是什麼,事後也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父母責罵。要是沒有把握時機,幾個小時過去之後才來罵,孩子反而會覺得父母莫名其妙,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挨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別累積怒氣,否則會一發不可收拾亞莉珊卓的媽媽就是累積怒氣的一個實例。亞莉珊卓今年六歲。一直以來,媽媽都盡量不罵她。如果亞莉珊卓頂嘴,媽媽也盡量忍著不發脾氣。但日積月累下來,媽媽最後還是控制不住,讓情緒爆發開來,對著亞莉珊卓不停地怒罵。等到氣一消,媽媽感到非常沮喪,因為她毫無節制地爆發怒氣,結果什麼目標都沒能達成,孩子也認為自己只是媽媽用來宣洩情緒的無辜箭靶而已。?責罵時,能愈不情緒化,就愈有建設性。孩子也會愈認真看待父母透過責罵所要傳達的目的。應及早釋放情緒如果只是單方面的以發脾氣的方式來教訓孩子,對父母及孩子來說,一點建設性也沒有。因為在衝突發生的當下,只有罵人的一方能抒發怒氣,被罵的人就只能默默承受,被動地等待暴風圈過去。所以,如果有任何不愉快的感受,父母都要能適時地表達出來。尤其孩子年齡越大,如果父母不能用適當的態度教訓孩子,孩子只會愈發地反抗。以客觀的方式說服孩子現在,亞莉珊卓與母親改變了她們的相處方式。當亞莉珊卓搗亂的時候,媽媽學會立刻挑出她的毛病。在自己還能控制脾氣的時候,媽媽就用理性的態度與亞莉珊卓一起坐下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媽媽也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平心靜氣地和女兒對談,所以,要是媽媽情緒不小心又失控,亞莉珊卓也學會離開現場,等待風暴過去。正如前面提過的,為人父母應該審慎思考,自己情緒的爆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其實,面對父母的情緒失控,孩子會感到非常無助,卻也無能為力。而這時做父母的,也沒有任何立場可以為自己辯護。因為失去理智、無理取鬧,讓自己失去權威感的父母,的確不是孩子的好榜樣。父母常常都讓一些連自己都料想不到的話脫口而出,傷極了孩子的心,事後才想收回那些話,也都為時已晚,因為那些話一出口,就已經在孩子的心裡深深刻劃下不好的記憶了。責罵孩子要有很好的理由及論點父母除了要用好的理由設法說服孩子以外,更要注意責罵孩子的方法。如果父母只是愛找碴、愛抱怨,那麼想成功地改正孩子不恰當的舉止,機會恐怕很渺茫,只有採用好的論點及理由,才有可能成功。而責罵的目標及意義,在於能用好的論點來說服孩子,讓孩子打從心裡願意聽父母的話。只要懂得修飾一下責罵時的用字遣詞,就能讓你的責罵對孩子更具說服力。說得多,不如說得好讓我們來看看凱洛絲媽媽的情形吧!凱洛絲的媽媽似乎很喜歡抓到一個理由,就開始對凱洛絲長篇大論地講一堆。花了好大的力氣,凱洛斯卻似乎不能了解媽媽的意思,還是我行我素。後來有個朋友建議她,試試在責罵的時候只鎖定重點講。媽媽聽了朋友的建議,在責罵凱洛絲時,都盡量以精簡為原則,只講重點。現在三歲的凱洛絲,終於能夠了解媽媽要的究竟是什麼了。可見,罵要罵得簡潔、罵得有重點!簡單扼要地告訴孩子:「我要你停止……因為……。」多說無益!挑重點講就好。這樣孩子也不用從父母的長篇大論中再去剖析重點到底在哪裡。父母應該像餵孩子吃麵包一般,一小塊、一小塊地餵,把責罵的原因講給孩子聽,讓他們可以慢慢消化、了解。另外,用字要簡潔、清楚,才不會造成孩子的誤解。唯有這樣,孩子也才能確定自己了解父母的要求了。如果父母能像這樣很快地掌握究竟自己為了什麼而生氣,也願意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解釋給他們聽,親子雙方便能更快建立共識,達到父母期望的結果。?要罵,就要立刻罵。堆積的怒氣會讓人變得不公正。當生氣時,就要立即表達出來,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不滿,哪天聚少成多時,一次爆發,可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一定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什麼生氣的這個道理,麥克斯的爸爸其實也很清楚。只是,爸爸一直不太懂得怎麼跟孩子講話。一直以來,麥克斯與爸爸有爭執的時候,爸爸總是用抽象的論點,以及太過複雜的語言來跟麥克斯講道理。這讓原本就不容易的親子溝通變得更加窒礙難行。孩子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爸爸在講什麼,而爸爸也感到很挫敗。媽媽在了解這樣的情況之後,私下傳授了爸爸幾招溝通技巧。從此之後,爸爸才知道,原來要用符合麥克斯年齡的語言來跟他說,他才聽得懂。以清楚的立場來為自己辯護要讓自己的責罵成功地產生效果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孩子要能知道,為什麼當他們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易就否決孩子的要求。在這個情況下,父母要能說得出:「因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孩子非得要改變自己的行為?難道只是因為你是父母,權力就比較大?因為他是個孩子就一定要取悅父母?還是,只是因為父母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總是能提出比較有道理的論點來為自己辯護呢?答案應該不用我多說吧!因此,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責罵孩子,否則孩子不會信服。?讓孩子確實知道,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這點相當重要。用符合孩子年紀能理解的話語,簡單扼要地說明,避免長篇大論,會讓溝通更加順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爭論過程中,孩子必須要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責罵時,千萬別傷了孩子的心父母在責罵孩子時,有時並不了解自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一字一句,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很容易因為氣急敗壞,反而說些不是他們原本所要講的話。結果,孩子因此而深深受到傷害,以為父母是存心故意傷害他們,在萬般失望之餘,就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所以,像「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你是個壞孩子!」、「我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等等傷人的話,都只會讓孩子更加沮喪、氣餒,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孩子會耿耿於懷孩子是會把父母說的話全都當真的,即使父母已經道過歉,隨著時間過去,也把自己說過的話忘得差不多了,孩子卻仍然會把那些話記在心裡,因為那些話已經在他們受傷的心靈上留下疤痕及許多問號。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也懷疑父母的愛。那些父母的賭氣話,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動搖了孩子最初對父母那份無私的愛的信賴。這種僵局,絕對可以避免。爭吵要遵守一定的方法,才能讓對方無可反駁,完全信服。比方說,要對孩子說話前,記得先冷靜一下,和緩自己的情緒,以免爭吵越演越烈。接下來,才可能有辦法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對談。?如果爭吵即將越演越烈,記得暫停一下,先讓孩子回房去,同時,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改變策略葛瑞塔的父母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們曾經在責備葛瑞塔的時候,火力全開,把彼此打得遍體鱗傷,後果當然也讓他們相當難過。所以,之後他們選擇改變策略:暫時分開,給彼此機會去思考。為什麼爭論會演變為互相開砲?要怎麼做,才能讓ㄧ切回復正常?在整個過程中,一位教育諮詢家,給了葛瑞塔父母很重要的幫助。因為葛瑞塔的媽媽向這位教育諮詢家承認,對於四歲的葛瑞塔來說,她的處理方式並不公平。因此,教育諮詢家建議媽媽,在爭吵的時候,要把葛瑞塔當成一個平等的對手,而不是敵人。這是往正確方向前進重要的一步。做父母的應該了解,孩子在受到責罵時,經常喜歡回嘴。他們會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緩和父母的反應,而不是為了要傷父母的心。所以,不管親子間發生多嚴重的爭吵,父母都不能忘記展現對孩子的愛。就算孩子有再大的過錯,也不能成為父母不當宣洩情緒的藉口。若是父母在爭吵過程中,對孩子造成了永久的傷害,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因為覺得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可能同樣以言語及行為來傷害父母,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在爭吵的時候,避免說出會讓親子關係動搖的話語。孩子的心比大人想像的還要敏感許多。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常常有些家庭,會被不斷的抱怨及牢騷聲包圍,讓家庭氣氛變得很沉重。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會被父母挑毛病,結果演變成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完全麻木不仁。而當父母發現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時,就會罵得更大聲、頻率更高,以為這樣就可以達到效果。其實,這只不過是另一個惡性循環罷了。曾有人說:『當太常使用權威時,對權威造成的傷害就愈大。經常出現的雷聲,比磨臼聲還難以引人注目。』,這句話為上述的問題作了很好的詮釋。換句話說,「說得多,不如說得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責罵做父母的要懂得思考,究竟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責罵的理由是什麼?清楚扼要地講明白,效果會比無止盡的長篇大論好得多。用簡短的句子,易懂的字眼,便能讓孩子聽懂父母要說些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回應沒錯,若父母對某件事情不滿意,應該及早表現出來,但這可不是要你吹毛求疵。沒有人是完美的,更別說是孩子。孩子不經意的小搗蛋,其實,有時候反而能緩和家庭的氣氛。難道對於孩子所犯的每個錯誤,父母都得生氣嗎?有時候,父母還是得稍微區分一下,哪些不當的行為非改不可;哪些則只是孩子無傷大雅的特殊怪癖。這樣做的效果,會出乎意料得好。若父母只針對真正重要的事情發脾氣,孩子就會察覺事情的嚴重性,也會認真看待。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透過父母不同的態度,孩子才懂得分辨哪些情況下,父母的責罵是有道理的。若父母對於任何小事情都動怒,那孩子很可能覺得父母只是愛生氣而已,便不會把父母的責罵當真。以過於膨脹的方式來處理與孩子間的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相信這也絕對不是父母想要的。那麼,要如何從迂迴的窘境中脫困呢??父母應該只對真正很重要、相當在意的事情,才發脾氣。孩子愈了解父母責罵的原因,愈能夠打從心底體會父母的用心,也才會打從心底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責罵要適量、適時,千萬不要濫用責罵,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別提出過高的要求朱利安今年七歲。當朱利安做錯事的時候,媽媽都會先深深吸一口氣。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很難接受兒子的不完美。媽媽希望朱利安能跟她一樣棒。正因為如此,媽媽總是一天到晚對朱利安挑剔再三,讓朱利安感到莫大的壓力。最後,朱利安根本就不想理媽媽了,有時候,甚至還跟媽媽說:「妳整天就只會唸東唸西的,窮挑剔!」對於這樣的回答,媽媽感到很震驚。她開始懷疑,責罵究竟有何意義?媽媽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朱利安的反應,以及反省自己,為什麼罵的頻率要這麼高。最後,媽媽決定不再把朱利安當孩子,而把他當大人看待。依據朱利安的能力所及來要求他;用理智的角度來反應、處理,以及調整對朱利安的批判,就好像在處理自己的事情一樣。透過這樣的調整,朱利安的媽媽才體認到,過去她用了錯誤的標準來評斷孩子,所以朱利安才會無法達到她的期許。現在,朱利安與媽媽之間的關係的確逐漸和緩。探討原因所在責罵會不斷持續存在親子之間,通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不過,問題很少是出在孩子身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得負責任。父母常常會給孩子設下太高的期許。因為他們以為只要跟孩子說過一次,孩子就能立刻體會父母的心意,然後照著去做。但是,對孩子來說,事情哪有那麼簡單!父母責罵孩子的原因有時是因為父母自認為教育失敗,反而整天沮喪地罵個不停。有時候,父母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錯誤,太過急於要把這些錯誤從孩子身上根除。也很有可能,父母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們真正想要抱怨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生活現況。常常責罵孩子的父母,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討論一下究竟原因在哪裡。孩子其實大多能判斷究竟父母的責罵合不合理。如果做父母的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心裡應該也不怎麼舒坦吧!(特別是有時候,孩子其實不太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把炮火對準孩子,也沒把理由解釋清楚,這樣,很容易會失去父母的權威感,更嚴重的,也有可能會失去孩子的心!? 若是亂發飆,過度責罵,孩子反而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不斷地疲勞轟炸,反而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聽懂父母要說的話。是休戰的時候了嗎?當責罵已經發生些許作用的時候,就是該休戰的時候了。如果父母嗅到一些不同的情況時,就該停止責罵。要想確認何時應該停戰,就得注意孩子所透露出的訊息。而每個孩子的反應,則不盡相同。父母如何在責罵的時候同時應戰呢?孩子是不是因為覺得父母的對待並不公平,所以感到很氣憤?孩子是不是正處於反叛期,所以個性很倔強?孩子是不是因為被逮個正著,所以開始發動淚眼攻勢?還是,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錯,卻反而大聲地想為自己辯護?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大部分的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中,會採取相同的行為模式。被罵的時候,個性文靜的孩子,會保持安靜;個性較激烈的孩子,會強勢地為自己辯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就有可能大發脾氣。孩子個性上的特色,都十分鮮明。對於這些模式,父母往往不太能確定自己的詮釋是否正確。或者,有些父母則期待明事理的孩子,在知道悔改後,能立刻照著父母要求的去做。事實上,孩子通常不會主動想要達成和解。為什麼呢?如果不是孩子年紀還太小,就是他們還沒能耐去理智地處理這類有連鎖反應的因果問題。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在爭論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有時候,其實孩子也會對與父母的爭吵感到很擔心,一心想要重新贏回父母的愛。? 父母的責罵,會給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他們會害怕再也得不到父母的愛,因而產生情緒化的反應。所以,在與孩子和解的過程中,父母永遠記得要懂得向後退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論基於什麼理由,挨罵的孩子,所需承受的情緒壓力及所需處理的反抗心態,都比成人所要面對的複雜得多。相較於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孩子,父母比較能與事情保持一定的距離,用理智的態度來處理問題。所以,父母有責任要把孩子從死胡同裡拉出來。好比說,父母可以適時地替孩子找台階下,或提些讓孩子自我思考的問題──「你就是不肯放棄,一定要跟我唱反調嗎?」、「難道我們無法和解嗎?能不能請你……?」、「你是生我的氣,還是生你自己的氣?因為我都已經拜託你了,但是你還是……。」這些聽來像是陳腔濫調,但是確實能對孩子有所幫助。愈是讓孩子陷在情感糾葛的情況中,他們愈能藉此機會反省,進而與父母和解。提出友好的意願卡菈今年兩歲。她的父母一直秉持維持友好關係的態度與卡菈相處。卡菈每次挨罵後的情況,大概都差不多。一開始,卡菈都把爸媽告誡她的話當馬耳東風,照樣我行我素,等到發現情況開始不利於自己時,卡菈才會放軟身段,嘗試巴結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會接受卡菈的求和,但不會就當事情沒發生過。他們會將卡菈的言行舉止,以及責罵她的理由,用簡單的話來跟卡菈解釋。接著提出問題讓卡菈自己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時候,最好能用封閉式的問句來提問,孩子只需要用「是 /不是」或「可以/不可以」來回答。例如:「妳可以把積木往媽媽臉上丟嗎?」、「妳是不是要媽媽難過?」用這種方式來問,父母同時也可以為自己辯護,為什麼要開罵,好比說:「我罵妳,是希望妳不要……」、「我罵妳,是因為不想妳傷我的心。」對卡菈來說,爸爸媽媽所提的問題,讓她了解自己哪裡做錯,所以才會被罵。因此,卡菈與爸爸媽媽得以進一步建立一個共識:就是卡菈絕對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記得要跟孩子做確認,例如問他們:「你了解我所說的嗎?」、「還會不會這麼做?」最後問:「現在,是不是都沒事了呀?」來為爭論做尾聲,然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因為,只要結局完美,整件事也會很完美。最怕的就是孩子根本不是真心地同意所謂的「共識」,或者只想堅持己見。要是真有這樣的情形,那麼達到想要的滿意結果前,父母就得再多花些心思了。若有必要,可將爭吵的時間縮短,或稍作延緩。有時候,孩子需要暫停一下,來幫助自己恢復理智及思考。? 父母或許不會,但是孩子很可能會耿耿於懷,甚至心靈受到創傷。因此,爭吵後的和解,非常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爭論之後,雙方必須要能和好如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不知道怎麼解釋的情形……有時候,用超乎孩子所能理解的說話方式來與他們交談,似乎無可避免,他們也會很難了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特別是談論到有關人際關係、權威、適當的行為態度,或餐桌禮儀……等等,這些屬於約定俗成的常規時,就會變得很難去跟孩子解釋,怎樣算對?怎樣算錯?因為年紀小的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就算父母說得再多,孩子根本不懂,為什麼在公共場合打嗝、放屁,或打哈欠,是沒有禮貌、放肆的行為。這些行為在孩子的認知中,也不過就是順應身體需求的自然反應,沒什麼不妥,所以沒什麼好忌諱的。? 孩子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閉式問句。角色扮演也是妙招之一要解決上述的難題,建議父母與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偶爾由父母扮演做錯事的人,孩子則擔綱教養者的角色。藉由這項遊戲,孩子才會知道,原來為人父母,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多讀些以行為紀律為主題的故事書給孩子聽,也會有不錯的效果。故事內容不論是幽默的,或者是有警惕作用的,大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會讓孩子對於父母過往的責備,產生更深刻、具體的印象。如果父母無法親自朗讀書籍,有聲產品同樣能發揮不錯的效果。熟能生巧對於那些比較缺乏耐心,或對自己要求過高,而無法把事情做好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予協助及支持。好比說,如果孩子因為還沒辦法自己把鞋帶綁好,結果走路的時候被鬆掉的鞋帶絆倒,父母當然可以針對孩子的跌跌撞撞而責罵他們,但最後,父母還是要懂得安慰孩子,因為所有事情都是需要勤學苦練,沒有人天生就毫無失誤。所以,父母一定要提供支持,讓孩子能鼓起勇氣來練習,不怕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很快有進步。不要忘記鼓勵孩子兩歲的湯瑪仕,是個沒什麼耐性的孩子,但是他堅持要自己吃早餐,不要大人餵。所以,媽媽會為湯瑪仕準備他最喜歡的早餐─—塗了奶油、夾了火腿的麵包。媽媽會把麵包切成約一口的大小。接著,挑戰來了。當湯瑪仕拿起一小塊的麵包要吃,火腿就掉到盤子上。湯瑪仕試圖要把火腿夾回麵包裡,像媽媽夾的那樣,但是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湯瑪仕又不願意接受媽媽的協助。搞到最後,他就開始發脾氣。後來,媽媽先指責湯瑪仕不該發脾氣。接著,媽媽握著他的手,試著把火腿夾回麵包裡,一直到成功為止。同時,媽媽也不忘讚美湯瑪仕的進步,然後鼓勵他,繼續試著自己吃麵包。冷靜下來後,湯瑪仕也沒忘了謝謝媽媽的幫忙。? 在爭論的過程中,若父母偶爾扮演一下孩子的角色,演出孩子那些常遭挨罵的行為,有助於孩子對自己平常表現的了解。要讚美,也要指出錯誤在哪裡早餐後,媽媽讚美湯瑪仕的表現,並且讓他知道他有多了不起。另外,媽媽也提醒湯瑪仕,不需要為了小小的失誤,就發脾氣。透過自己吃早餐這個成功的經驗,媽媽繼續協助湯瑪仕訓練耐心,要他別給自己設太高的目標,希望藉此減輕他的壓力。結論父母應該根據孩子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妥善運用發問技巧,以及強而有力的論點,就可以解決許多突發狀況。給父母的小小叮嚀☆減輕孩子因為對自己期望太高,而產生的壓力。在孩子練習的階段,給予適當的協助,相信你的感覺。如果覺得所期待的效果已經達到時,就別再繼續責罵。☆適時搭起和平的橋樑。要把孩子從沮喪的死胡同裡拉出來,並且縮短爭吵的時間。☆盡可能地給予讚美。讓孩子有安全感,才愈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要有耐心,所有事情都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得心應手。☆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完美,就對孩子期望過高,也別把自己的虛榮心轉嫁在孩子身上。? 孩子若成功完成任何事情,都應該給予鼓勵。增強正面的經驗,能讓孩子更有自覺能力。 第三章第三章 跟你說過幾千遍了!?    同樣的事情,如果已經講過很多次,孩子還是一犯再犯,大部分的父母應該都會氣得抓狂吧!難道,孩子就真的沒辦法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嗎?是他們太笨?年紀太小?覺得事情無關緊要?還是因為父母沒能好好讓孩子了解,他們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這些都不是原因。孩子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必需這麼做!孩子不是存心找罵挨,而是需要試探!他們需要不斷測試那些父母昨天、前天或再更久以前禁止的事,現在是不是已經失效了?責罵要有合宜的理由面對孩子這種心態,父母該怎麼處理呢?答案是:愈冷靜愈好。(不過,說的簡單,要做到可沒那麼容易。)對於孩子經常想試探父母的心態,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呢?說穿了,就是希望父母在管教時,能維持一定的準則。要是孩子不肯讓步怎麼辦呢?比方說,雖然媽媽已經禁止過很多次了,但孩子依舊拿著玩具火車往玻璃櫃扔!謹慎地作反應對於孩子的挑釁,父母應該用一貫地原則做回應。就像蘇維亞的媽媽一樣。當她看到一歲的蘇維亞企圖把玩具火車往玻璃櫃丟時,媽媽會立刻抱起蘇維亞,帶她遠離玻璃櫃,用堅決的口氣對她說:「不可以!」然後,媽媽會耐著性子,不厭其煩地跟蘇維亞解釋,為什麼不能在玻璃櫃附近玩。單單上個星期,因為玩具火車跟玻璃櫃的事情,媽媽就不知道罵過蘇維亞多少次了。媽媽覺得很生氣,也很困惑,因為蘇維亞不知道是聽不懂她的話、還是根本不想聽懂! ?在生氣前,應該要思考一下,事情真的嚴重到需要動怒了嗎? 孩子必須從重複的事情中學習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當作是學習及發展的一個過程,父母想要保持冷靜,就會比較容易了。孩子是藉由不斷重複相同的事情,觀察父母的反應,來從中學習、成長的。不過,因為年紀小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管父母說得再多遍、管得再嚴,他們還是會忘記,跑去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所以,父母也要不斷重複提醒才行。把學習的時間盡量減短要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孩子面對父母的禁令時最難跨越的障礙。一方面,孩子覺得玩泥土實在很有趣,另一方面,媽媽不斷地禁止孩子這麼做。但孩子通常都會把持不住,下一次,孩子同樣會順著自己的心意,做他們想要做的事,結果,當然又是討來一頓罵。但,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孩子會慢慢知道,他們應該要放棄這件常會讓他們挨罵的事情。對父母來說,這是段漫長又辛苦的過程。而孩子年紀愈小,犯同樣錯誤的機率就越高。但重複出現這些不當的行為,可能導致父母的責罵,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之ㄧ。孩子這種當搗亂份子的過程,實在是成長必經之路。如果父母對於教育的立場能貫徹始終,這段路走起來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相反的,如果父母有時候罵,有時候又放任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無法分辨什麼事情需要認真對待,什麼事又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不確定,孩子就得繼續一而再、再而三的測試父母的標準。所以,父母責罵的原則一定要一致,這樣,便能縮短孩子學習的時間。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反應能有十足的把握,也就會很快學到什麼是可以做、什麼就千萬別碰啦!這樣看來,這位曾經讓幼稚園老師很苦惱的小女孩的父親所說的,也就不難理解了。他說:「我今天總共禁止我女兒895次,叫她不要爬上幼稚園的屋頂。現在我知道,其實在我說了115次時,她就懂了。其他的,她都是在測試我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這個小女孩就是那種在接受父母的說法前,要多次提出質疑的類型。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愈有耐心,成效就會愈令人欣慰。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老是聽父母拿同一件事情發牢騷,他們也會感到很無聊。最後,乾脆就選擇不再犯錯啦!?對於孩子重複犯錯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因為孩子能從父母對此所發出的禁令中,學習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要是孩子故意挑釁,他們只是要試看看,誰的權利比較大?到底是誰搞不清楚狀況!? 即使父母要求過孩子不要拉桌巾,但是孩子還是可能一面竊笑,一面偷瞄父母,看看他們有沒有看到他的動作,然後故意用力扯!這根本就是故意挑釁。這個時候,責罵孩子明顯毫無意義。孩子反而可能立刻放慢動作,故意再拉一下桌巾,然後看看父母會有什麼反應。噩夢何時才會結束呢?面對這樣的挑釁,父母該怎麼辦?對著孩子怒吼?罵個臭頭?萬萬不可!絕對要保持冷靜!要是感覺到自己的脾氣已經快爆發出來,可以立刻叫孩子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e22261 的頭像
    ee22261

    機油

    ee222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